編者按:隨著老年人的逐年增加,面向老年人變相推銷高價保健品的欺詐行為越來越多,打著專家講座、贈送禮品的幌子,噓寒問暖、現金返還,形形色色的花招奇出,讓大量老年人被“忽悠”還全然不知。
現代人日益注重健康和養生,但在旺盛的需求背后健康陷阱卻也無處不在。幾萬元的醫療床、醫療凳,號稱包治百病的特效藥……幾年來,不少潛伏在大街小巷、打著“老人保健理療中心”或者免費義診等各種招牌的老年保健理療店鋪,可謂門庭若市,平時省吃儉用的老人,花起“保健”錢來一擲千金,毫不心疼。近年來,保健品虛假宣傳的報道和曝光已經很多,為什么還有人愿意上當呢?
保健品市場騙局升級老年人屢陷溫柔陷阱
據國家衛生計生委2015年6月份發布的《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》顯示,截至2014年底,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.12億,占總人口的15.5%??粘怖先?,也就是子女離家后的老年人,占到老年人總數的一半。這就意味著,老年人保健品市場十分廣闊,但是近年來有些保健品的騙局升級,讓不少老年人屢陷溫柔陷阱。
記者調查發現,以往的保健品推銷多采用“免費健康講座”的形式,而近年來保健品“忽悠”式營銷不斷升級,通過“旅游兜售”“現金返還”“炒作高科技”等方式,使得大量老人前赴后繼地上當受騙。
家住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創業路附近的張先生告訴記者,他父親是高血壓,此前一直依靠吃降壓藥控制血壓,但是自從參加了小區門口的一家按摩床的體驗式促銷后,他父親不顧家人的勸阻花了近4萬元買了這個所謂包治百病的按摩床,之后就篤信按摩床能治好他的高血壓,就擅自停了降壓藥,導致血壓飆升,一下子中風,在重癥監護室搶救了四天,目前雖然沒有了生命危險,但是生活基本不能自理,需要專人陪護。
像張先生父親這樣迷信保健品以致延誤治療的并非個案,在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藥劑科工作的護士小李告訴記者,連她都無法阻止父母去聽所謂的健康講座、購買保健品。“就像被洗腦了一樣,我要是阻止他們買保健品就是不孝順”小李無奈地說,“買回來一堆沖劑,說是有抗氧化作用,能延緩衰老,降血壓和血脂等功效。我看了一下成分主要原料為大豆磷脂、維生素E、糊精、脫脂乳粉,從藥理角度看根本沒有降脂降壓功能,可是父母仍然深信不疑。”
記者也就此問題咨詢了呼和浩特市一米陽光心理咨詢室的張老師,張老師建議說,很多老人之所以熱衷于“聽課”,是因為他們平時過于孤獨、缺少關愛,所以才容易被人拉入陷阱。做子女的都應該好好反思,在情感上給予父母更多的關懷。
維權程序繁瑣難度大提早防范最為重要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像張先生、小李父母這樣的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上當后,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忍氣吞聲,吃啞巴虧,還有一些人會找對方理論,要求退貨退錢,但是卻很少有人選擇運用法律手段維權。
為此,記者咨詢了北京同方律師事務所的閆燕律師,閆律師告訴記者,其實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《反不正當競爭法》,還有各個地方的法律法規,都對消費者權益做出了詳細、明確的規定。然而,當消費者上當受騙后,不管是走民事訴訟,還是刑事訴訟途徑,所耗費精力和財力都很大,尤其對身體不好的老人來說,維權的難度就更大了。
閆律師還說,不少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沒有意識索要發票,也沒有意識保留票據或合同,這樣在維權時就很麻煩,因此閆律師提醒,廣大消費者要保留好證據,如果發現被騙時,可以先拿發票或合同向對方索賠時,如果賠償未果可找消費者協會投訴或向法院起訴。如果發現對方涉嫌詐騙、偽造事實等行為,可向公安機關報案,走刑事途徑。
“但是,走法律維權程序很繁瑣,耗時耗力,大家還是在購買保健品時擦亮眼睛,防騙比維權更重要。”閆律師對記者說,“老年人年齡增大,判斷能力有所下降,容易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導致自己上當受騙,應該‘牢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’這一鐵律,不要輕易上當。”閆律師提醒到。
“尤其一些被炒作的神乎其神的神藥,更是不能相信,有些疾病現在科技這么發達還不能治愈,怎么可能有一種藥能藥到病除包治百病,所以對這種神醫神藥更是得警惕。”閆律師對記者說。
監管部門加強整治消費者還要擦亮雙眼
據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保健食品市場中,有不少企業以“保健食品批準文號”生產保健食品,但是在銷售過程中,銷售商大肆宣傳保健食品的治病功效,使消費者誤以為該產品可以治病,抱著治病的目的把保健品當藥吃,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,反而由于食用不當而危害健康。
記者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上了解到,在國家食藥監總局最新發布的《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命名有關事項的公告》中提出,今年5月起,不再批準以含有表述產品功能相關文字命名的保健食品。我國《食品安全法》也明確規定保健食品的標簽、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、治療功能。記者從內蒙古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,近年來內蒙古食藥監局不斷加大保健品廣告監管力度,對虛假夸大的違法保健品廣告加以整治曝光。對于廣告宣傳超出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內容,并在大眾媒體宣傳保健品,利用患者名義和形象為產品功效作證明和不科學地表示功效的斷言、保證,夸大產品的功能主治的行為,都是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,要依法查處。對于抽檢不合格的保健品,定期向社會進行通告。但一位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業務經理的羅女士坦言:“相比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,現在一些網站上的彈窗廣告,保健品商家的微信公眾號,虛假夸大的情況更為嚴重,但是監管的難度更大。”
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醒廣大消費者,切勿輕信虛假廣告宣傳,防止上當受騙,對于懷疑有質量問題的產品,及時向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舉報。(記者 白丹)
《內蒙古日報》(2016年5月25日)10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