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,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,通報我區貫徹《食品安全法》及食品安全情況。在發布會現場,對于市民普遍關注的網絡訂餐,生產加工食品的小作坊,校園周邊的小吃攤,以及嬰幼兒配方乳粉等食品的質量安全如何進行有效監管,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詳細解答。
“自治區黨委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,每年召開專題工作會議,與各盟市、各有關部門簽訂責任書,夯實責任。”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楊璽介紹,2016年,全區食品安全監管將抓好六項工作:健全完善地方性監管法規標準體系、建立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、強化食品安全技術支撐能力建設、加強食品生產經營全過程監管、推動食品產業提檔升級、深入開展排查整改,不斷提高全區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。
內蒙古晨報全媒體記者在會上了解到,我區現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1.6萬家,食品攤販9.85萬家。“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”,這是公眾對小作坊的社會功能的生動評價,出自小作坊的豆芽、豆腐、粉條、饅頭在短時間就到了餐桌,這些食品到底安全嗎,如何來監管?公眾同樣會有疑問。
“納入規范化的管理,可以讓小作坊生產的食品實現檢驗合格出售,還能使產品質量可追溯,讓大家吃的放心。”據自治區食藥局食品生產監管處處長丁勇介紹,2016年2月7日起,自治區食藥局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實行登記管理,并采取日常監督檢查,目前正在制定出臺《食品攤販和小餐飲備案管理辦法》,另外,通過加強小作坊工業園區試點建設,給予較大優惠條件,將分散的小作坊引入園區統一管理,實行嚴格的檢驗和監管,據初步統計,全區已建成小作坊工業園區試點42家。
據了解,目前我區共有6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,其中呼和浩特市2家,呼倫貝爾市4家。在銷售環節,自治區食藥局開展嬰配乳粉進藥店銷售試點,同時規范加強對乳粉的抽檢,用5個“最嚴”實施監管,對不合格的產品企業一律予以停產、停售。截至目前,在國家專項抽檢中,我區未出現不合格嬰幼兒配方乳粉。
隨著餐飲業進入網絡化經營時代,通過網絡訂餐的食品安全,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重視。內蒙古晨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,自治區食藥局已制定了《網絡訂餐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》,并將于6月底前正式出臺。“必須堅持實體的原則,依法取得餐飲許可證的餐飲企業,才能從事網絡餐飲服務。”自治區食藥局餐飲服務監管處處長馮爾民介紹,除了對經營者約束,網絡訂餐的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責任和義務,該《辦法》中均有詳細規定。(全媒體首席記者吳博超)